作家走近稷下文化园征文选3《柳翠橙黄争入眼》
日期:2016-12-08 13:31:07    发布    浏览次数:1643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柳翠橙黄争入眼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  关丙卿

 

常言道岁月如歌,文化如酒——穿越层积的云烟雾霭,历久弥笃。在严整的文化旋律中,如何唱出自己的调子,展现出独有的醇厚和温度,作为稷下文化园的创业者,杨宝玲当是可以把握、乃至游刃有余的。

一座文化园的建设,就是一颗种子,经过漫长的酝酿(这一般是表象所不可、不能展露的,也是旁观者常常费解和揣测不出的),总会在某个春天的某一场春雨后,慢慢滋生,奋勇破土,悄然而立,然后俏娇而茁壮,迅捷而健康,在阳光里,在雨露里,经夏历秋,一路欢歌,几番往复,蔚成风景,蓬勃,壮观,酣畅,惹人注目,令人翘首。

稷下文化园如斯。

难得的好天气,阳光明丽而不炽烈,晨风停歇后,一切都清新爽利。齐安湖,玲珑喜人,其实就是一个大水池,既然名为“湖”,自然湖光山色俱具。瀑流喧哗,下自成溪,柳翠橙黄竞芳菲,桑麻竹荷争入眼。沿着小溪,走过小小石拱桥,杨柳收敛了娇姿,纤细柔长的枝条害羞般地低垂,行走在柳荫下,驻足在湖边草苫覆顶的小亭,觉得水景野色皆来相就,湖面净静无波,白鹅无踪,绿影如新绘,真是“一川烟景合,三面画屏开”。对岸,一个垂钓者,心不在焉的样子,一个小姑娘,倚靠在石崖一角,好像正专心捧读,真好;曲水潺湲,怪石坐卧,矮松,剑麻,小叶冬青,豆瓣黄杨,杂树丛草参差无序,没有整齐划一的线条形状,错落高低,不是花园而是原野的样子,红的,紫的,黄的,各种野花开得都兴致勃勃,自由烂漫,几棵高大的柿子树,一片橙黄色中露出点点绿意,真真是绿瘦红肥,很美。美在幽静,美在闲适,美在怡然自得,美在难得自在。草木山石,少有雕饰,不见斧凿征伐的痕迹,简单而不寒碜,粗糙而不鄙陋,随意散漫而没有荒败之感。

平静的水面,忽然被戏逐嬉乐的红鱼划破,垂柳、翘石和垂钓者的倒影,在水面上被扭曲、被激荡,成了波浪线,成了圆弧,成了深浅不等的绿团黑点,谐和着红鱼或真切或朦胧的游姿,相得益彰,相映成趣;有鸟儿飞过来,形如雀,大如鸽,那叫声喑哑让人不敢恭维,可是灵动,鲜活;容身其间,尽享恬淡轻松愉悦,陷在刻板凝滞浮躁郁闷中已久,倍觉此番滋味难得。

临水,建有“同乐小戏台”,在绿树合围中,左右是亭榭和雕石,都是很平静的样子,台上联对道是:“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,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。”这是稷下文化园的精神?还是稷下人的追求?

天翻地覆慨而慷!是脚步太匆匆,从而越走越踉跄,还是心思太沉重,因而踌躇彷徨。曾经一度有人说,“上帝(造物主)已经下了树,带走了那条蛇”——带走了“生”对“人”的诱惑,带走了钓饵,带走了启示,也带走了目标,带走了方向,一下子,竞相拼争夺路抢行的人们,可怜无助懵懂茫然,无可措手,无可措步,于是不得不回望来路,企求获得依凭和借助……一路看着,想着,一抬头,“正心学苑”赫然。

在名曰“经济社会”的时代,似乎“利益”独霸天下,一切都在追求利润、讲究效益,偏偏有这样一个“正心”所在,讲谈“思想”,追究“意义”。正心学苑,也许算不得异数,可毕竟表现了稷下人对文化的坚守。

在正心学苑听受了一番规规矩矩的孔子、老子的教诲,出门,“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”,果然是桃花源里可耕田。走在田埂小陌上,抚弄着绿植紫株,还有叫不出名字的菜蔬,舀起一瓢水浇洒在绿油葱翠的菜叶上,细流,然后是水滴,滴落在黑土上,然后消失……捽下一根黄瓜,揪下一颗西红柿,这才是不折不扣的清洌生鲜,可口可心,大快朵颐,漾起阵阵温情和暖意,一股股久违了的甜蜜记忆,浮起、荡着……由“心田”而“农田”,又“心田”,不仅深深折服设计者、营造者的匠心独运,别出心裁。

消极避世的世外桃源,理应被富足康乐文明和谐的现代社区和村落所取代,这须有点石成金的法力,坚韧不拔的精神,才能让迷茫的、沉睡的、几近枯萎的灵魂复活,重新抖擞精神。

大概是考布斯基的诗句,“所有的河流水位都将升高/并且水流湍急”,要么汇入溪流,为提高水位助力,要么被湍急的水流冲晕乃至淹没,何去何从,被“抛入”的你我可有选择!

在稷下文化园,我们欣喜,快乐,歆享着丰润和饱满,体味了沉实和厚重,也感受到创业者杨宝玲对文化的热爱。这里没有长袖善舞,没有大刀阔斧,只有默默的执着耕耘,这里的一草一木,游鱼鸣禽,每一块田垄,每一座建筑,无不展示出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挚情怀,塑造出古老文明的新生魅力。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所说,“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,思想要得到实现,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”,杨宝玲是善思者,更是力行者,他正是这个具有并能够最大可能发挥出“实践力量”的人,对杨宝玲介绍创业维艰的开场白,我们的鼓掌是出于礼貌,出于教养,或者说出于文化;随着交流感受的深入,参观结束时的喝彩,则是出于真诚,是对一个思考者的人格魅力的仰视,是对一位文化实践者的敬意和感佩

当然,走出稷下文化园,我们还是要扎进生活的嚣嚷和喧豗中、置身在铁灰色和浓重的沉闷里,但是我相信,这一番生动的记忆必将氤氲在艰涩的跋涉中,这一抹别样的颜色必将潋滟在生命和记忆里,不时地让自己放松一下,激动一下稷下文化园,是一个让人驻足流连、平心静气的地方。            该文曾发表与《淄博晚报》文学副刊




临淄区稷下文化园
稷下文化园微信公众平台
Copyright © 2015 稷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杨宝玲13506437214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化路2838号
技术支持:讯丰(原淄博智顺)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