稷下街道孙娄王氏“家风”
日期:2016-03-24 17:57:39    发布    浏览次数:6875

临淄孙娄王氏“家风”

勤学孝悌乐助人 言传身教胜训导

 

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 孙娄店的王氏,在当地是颇具影响的大家族。本家族不仅因为与东晋著名书法家、书圣王羲之同宗;不仅因为有着“一门九进士”、“父子双翰林”的盛况;而且自古至今,这个“大家族”以孝为重、兄弟和睦、好义乐善,延绵500多年来,一直被人津津乐道。

“家风,在我看来,不是说哪个家庭与众不同,而是能真正影响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,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步。”今年218日(农历正月十九),记者来到孙娄店采访时,村中王氏族人王内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。

今年75岁的王内祥,是临淄孙娄王氏家族的24世子孙,他是王氏家族目前的代表人物。他说,王氏家族的家风特点是“勤学孝悌乐助人”,从字面上看,或许跟多数家庭的“家风”没有区别,但是家风的传承,更多的是家族之人的言传身教,用行动传承家风。   

乌霉充饥为读书   勤奋上进后人学

王内祥说,孙娄王氏其始祖王全由临沂卜居直隶枣强。元朝末年,由枣强迁至青州西北的郭庄,后来又由郭庄迁至临淄孙娄店,至今已近700年的历史。王家从始祖以来,族人凭着勤奋和上进,开创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。

说起王家人的勤奋,在家族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,名叫《乌霉诗》,是清朝的王颖士所作,他是王氏家族的第十五世,清康熙十八年进士。在整个家族中,他是殿试中进士的第一人,授直隶大名府内黄县知县。

王内祥翻着“孙娄王氏”创办的内部刊物《溡源文化》,指着里面的《乌霉诗》读到:“高梁欲熟红似火,乌霉才露尖尖角。贫生辘肠青纱里,天赐午餐何问我?”

他说,王颖士少年时曾在耿王庄私塾念书,因家境贫寒,缺衣少食。秋天高梁抽穗时,杂生乌霉(可食菌物),王颖士午餐时以此充饥,不回家吃饭。这引起了塾师的疑问,经询问,王颖士便作一首《乌霉诗》以解师生之疑。由此可见王颖士家庭的清贫程度,同时,王颖士勤奋读书的精神也可见一斑:中午不回家,放学期间随便吃点乌霉,即以节省时间发愤读书,又节省了午餐。

也正是这种求学上进的传统,才使得孙娄店王氏人才辈出,先后出过18名进士,其中两名钦点翰林庶吉士,还有32名举人,更出现了“一门九进士”和“父子双翰林”的现象。尤其是在清代,孙娄店王氏家族户繁丁旺,科第连绵,不仅为临淄科举仕宦之冠,即便在全国范围内,这样的家族也不多见。

“现在有些家庭,没有家风,或者不知道家风该怎么传承。”王内祥说,就拿勤奋上学、望子成龙来说,哪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,但怎么才能教育孩子有出息却弄不明白,有的家长一边大声嚷着孩子“专心做作业”,一边自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,或者拿着手机上网,这样岂能教育好子女。

     听到一名75岁的老人说出这些“时尚观点”,记者不禁一愣。王内祥笑笑说,他是老了,但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啊。《溡源文化》就是由他主编的,已经在王氏大家族、四邻八乡“出版”了13期。从最初的半年一期,到现在的一季度一期,主要内容就是介绍家族中有教育意义的故事、展示孙娄周边地域的文化、经济现象等。他颇为自豪地说:“1975年,我就学会了用电脑打字,当时是为了整理家谱,几百万字的内容,光靠手写不行。现在我可是电脑通,上网看新闻、建网页、发博客……。”

做官先接父母去  敬老重情代代传

“我是老人了,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不孝顺的。孝顺,不只是给老人点好吃的、好喝的,关键是有空多陪陪老人,要不,为啥把‘常回家看看’写进法规呢?”王内祥说,王氏家族自古就讲究孝道,在整个大家族里,也没听说哪家有不养老的、有虐待老人的。

王内祥拿出一本《孙娄店王氏诗文集注》说,王氏家族十六世族人王克宽,康熙年间进士,历任广东始兴县,浙江温州、乐清县知县,任职期间政绩卓著。他的《析筋诗》反映的是王氏孝悌的文化。诗的内容是:“少年堂兄共砚窗,春秋桂杏又同芳。上追淡墨题名榜,下盼红绫赐饼香。弟举孝廉能侍养,房分叔季足衣粮。宦橐美产余无取,牧马场中学牧羊。”

    王内祥解释说,这首诗反映的是,王克宽性孝谦让,少时和兄弟一共读书,在他考取官职后,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,视家产财物为身外之物。兄弟们分家时,先让兄弟们选择丰肥的土地和正堂房舍,而自己则选取了村北的一块牧马场居住。

在王氏家族当中,有太多太多这样重孝重情的故事,一个家庭当中,兄弟为了让其中一名考取功名,不惜自行辍学帮助其功成名就,等家中的兄弟功成名就了,对方反过来再回报这个家庭。

“好地、好房子都留给了在家务农的兄弟们,把父母接到任职的外地进行赡养,就是想减轻兄弟们的负担,让他们有更多的财力、人力、精力,对下一代进行培养。”王内祥说,这样的良性循环,保证了家族当中人才辈出,使家族昌盛下去。

王氏后人也一直秉承敬老重情的家风,并且这一家风还影响着周围的人。22世族人王鲁豫,20世纪90年代起就在北京搞美术雕塑工作,后下海经商,承办了世界第一大卧佛——广东佛山三水大卧佛和卢沟桥抗战群雕。,对家乡、族人更是积极给予回报,除了每年给王氏家族中确有困难的老人一定补助金外,还打算投资百万建一个便于殡葬和祭祀的“纪念堂”放置骨灰盒,以使逝去的先祖有一个安息地方。

王内祥说,关于搬迁公墓修建“纪念堂”之事经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,因各种原因未能修成。去年,经临淄区稷下街道办协调,有关部门审批,终于在孙娄东村林园内,采取林葬的方式确定了新墓地的位置,所用资金由孙娄东村负责,主要投资人还是王鲁豫。

 

珍藏数本族谱  传承数百年家风

 ,王内祥向记者展示出一整套关于临淄孙娄王氏的完整家谱,这套家谱,也是淄博各家族当中保存最完整的,其中包括:孙娄王氏家族的清朝康熙、乾隆、清末民初以及20世纪末和目前正在续写的家谱。

     翻开400年前留传下来的家谱,泛黄的纸张周边已经破碎,可里面的字体仍然清晰可见。说到这些族谱,王内祥从内心里觉得非常珍贵,特别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谱书,都是族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的。

“之前一段时间,族谱是不允许存在的,我的祖先四处躲藏,每逢过年过节时才会双手捧出来放于正堂祭拜,……一直保存到今天。”王内祥告诉记者,目前,康熙版的谱书已是绝版,乾隆年间的族谱也所剩无几。

在康熙家谱的第三页,清秀的毛笔小楷写着祖训。王内详说,家族中除了重视男子要勤奋上进、考取功名外,还强调做妻子的要做到贤惠。在过去,家长是很有权威的,都是由当家的父亲说了算,如果父亲不求上进,不爱读书,赌博成性,自然没有好的家风;但母亲的素质在家风中也很重要,一个家庭中的母亲懒惰、奢侈、爱说闲话,不守妇道,任何家庭也没有好风气。

在王内祥看来,在一个家庭中,归结到个体的人,家风实际是由个性化的个人形成的,家庭中遵循的个人作风、性格、习惯、言论、行为才能汇成了家风。家风传百代,不只是口口相传,或者族谱中记载,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。

“勤学孝悌乐助人,是我们王氏的家风,但这一家风,可能谁都会说、会写,大家真正能做到,才是社会风气。”王内祥说,家风看似无形,但它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,是后人自觉维护好祖先美好名声,通过珍藏一卷卷不同时期的族谱,加深对自己姓氏、家族的了解,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修养,这也是在传递家风。家风正,家族才能兴旺发达,社会才能更加和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记者 周天智  

上一篇: 太公湖赋 〇 王衍杰
下一篇:稷下之学
临淄区稷下文化园
稷下文化园微信公众平台
Copyright © 2015 稷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杨宝玲13506437214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化路2838号
技术支持:讯丰(原淄博智顺)网络